【语文分会场】2017年全国智慧教育新发展高峰论坛观摩课纪实

来源:北京十二中发布时间:2017-11-29
11月23日,2017年全国智慧教育新发展高峰论坛(语文分会场)在北京十二中学办公楼四楼多功能厅举办。北京十二中初二年级康玮玮老师、高一年级牟颖老师、高二年级季虹老师分别献课。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管然荣老师对三位老师的授课做了点评。此次活动以“智慧教育,融合创新”为主题,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如何助力新高考新课改。因此,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涉及到信息技术的运用。
\
高一11班的牟颖老师献课《日常生活中的“凡人”孔子》,带领学生依据文本,讨论感受日常生活中的“凡人”孔子形象,从中体悟孔子思想。在前期的准备中,牟颖老师带领班级同学通读《论语》,以及其他链接材料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等,并对《论语》内容进行整理,将其分为七个主题,随后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文本分读。根据调查,学生对《论语》的饮食、山水、音乐比较感兴趣。牟颖老师由此确定了教学内容,并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,梳理思路,确定从日常生活入手解读“凡人”孔子形象。汇报当天,牟颖老师带领学生圈点批注,引导学生读思结合,在互动交流中,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。听课教师纷纷认为牟颖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性,凡人孔子的角度令人耳目一新。
\
初二1班的康玮玮老师献课《申遗,我们在行动——综合性学习阶段成果展示》,通过模拟“申遗”展示和答辩,引导学生积累跟“娟人”“春节”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,并学会搜集资料、调查研究、撰写报告等,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,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。从整堂课的展示中,可以看出康玮玮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充足的课前准备。她跟学生一起研究了“申遗”的有关规定,选出符合要求的传统文化,全班进行投票,最后确定了“春节”“娟人”竞争“申遗”。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调查研究、撰写申遗报告。本节课是“娟人”组的成果展示。课上,学生们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,并通过现场投票确定“绢人”是否“申遗”成功。整个过程中,康玮玮老师以“设疑——解疑”的形式带动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更深一步的思考。学生们还将北京娟人传承人滑树林先生请到论坛现场,将精心撰写的有关“娟人”的报告送给滑先生,感谢他对于调研活动的大力支持。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,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,展示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 
\
高二4班的季虹老师献课《<论语>论“仁”》,通过对《论语》中关键语段的阅读、分析、谈论、归纳,来理解“仁之内涵”和“为仁之方”,并以此为切口,打通古今,学以致用,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境界和践行能力。季虹老师带领学生通读《论语》,并在其中挑选出140多则关于“仁”的内容进行文本细读。课堂上师生交流分享,对《论语》中“爱人、孝悌、忠恕”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。面对学生们的困惑和问题,季虹老师耐心指导,娓娓道来,学生和听课老师如沐春风,对“仁”思想有了全面、深度的认识。

\
随后,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的管然荣老师对三节课进行点评。他首先对以上三节课表示认可,并表示这三节课都与传统文化相关,体现了近来一直提倡的语文学科“核心素养”中的“文化传承与理解”,这是一种文化传承教育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实践。同时,这种以“专题”形式开展的教学,论题往往较小,从而使研究可以更加深入。三位老师的教学各有其特色,牟颖老师重视课堂互动,康玮玮老师擅长适时引导,季虹老师的注重语文学科思维的落实。最后,管然荣老师依托《论语》文本,分析其对于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。会后,听课老师纷纷表示,无论是在教学的外在形式,还是教学的实质内容方面,这些观摩课都带来了很多实质性的教学启示。确实,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如何将教学技术和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,是需要一直思索的革新性问题。
(郭茜)
Baidu
map